
“月圓、人團圓、話當年”中秋晚會週六晚圓滿舉行,圖為容耀群、開幕人拿督黎兆榮、葉丹林、鄭乃文、鄭永明、拿督莊耿康、羅蒂娜、江吉翔、陳啟發、方宣予、鄭錦華、黃瓷欽和張榮欽等人聯合主持亮燈儀式。

現場設有的100題燈謎可考盡了大家的腦力。

小孩樂著玩“跳飛機”傳統童玩,進而勾起在一旁觀看的長者兒時回憶。
(檳城訊)“月圓、人團圓、話當年”中秋晚會週六晚成功舉行,圓了年長者及許多人欲試搭三輪車的夢,小孩更是興奮,與家長們齊玩童年遊戲,達成當晚中秋晚會,月圓人團圓的主題,場面顯得額外溫馨。
當晚檳城孫中山紀念館外掛滿燈籠,不單吸引檳民的參與,也引起一些路經此地的遊客好奇,步入會場一探究竟。雖然他們皆不懂華人傳統習俗,不過他們皆入鄉隨俗,與檳華裔一樣提著燈籠參與其中。
週六下午6時許,已有家長陸陸續續攜同孩子抵達會場,開始猜燈謎,有者更玩起童玩,找回屬於他們兒時的回憶。從遠處就可聽到擲石子、輕巧的腳步聲及歡笑聲,大家都玩得不亦樂乎,從七粒buah、跳飛機、丟手帕、跳繩子、投標及Iceman等一關關的闖下去。
環保製作最受歡迎除了傳統童玩,會上還設有傳統手藝、傳統美食及一些展覽等攤位。當中以生活技能科老師韋遠進負責的環保小製作最受歡迎,老中少皆圍在一塊絞盡腦汁玩起益智遊戲。有者還要求韋老師當場教導他們製作椰葉蚱蜢,個個聚精會神的學習,有如陷入另一個世界,即使節目已結束,他們還是無動於衷。
當晚重點節目,60輛三輪車提燈遊行於7時30分出發,一家大小、老人和殘障同胞在韓中舞獅隊帶領下,浩浩蕩蕩的提著燈籠齊坐三輪車繞市區走一圈,當中還有不少父母帶著孩子步行提燈籠。
此次三輪車提燈遊行全程約5公里,從位於檳城中路的《光明日報》報社廣場出發後,路經的主要道路有中路、檳榔律、車水路及仰光路,一路上除了有花車和舞獅隊隨行,還出動了志願警衛隊和聖約翰救傷隊維持秩序,可說是相當大陣仗。
乘三輪車提燈繞市“月圓、人團圓、話當年”中秋晚會是由本報與孫中山紀念館聯辦,三清慈愛福利會、慈濟基金會、攝影人雜誌和大馬Nikon,主要贊助商有森林茶坊,其他贊助商包括新華通有限公司及康泰旅行社(檳城)有限公司。
除了三輪車提燈遊行,大會也帶來了多項有關民間習俗文化活動,如大型燈謎、傳統文化遊戲、傳統美食、傳統手藝、文化表演、燈籠彩繪比賽、現場攝影比賽、經典100圖片展、美哉台灣-孫中山與台灣展等,讓出席的民眾共渡了難忘的晚上。
出席者包括《光明日報》首席執行員容耀群、高級業務促進經理鄭永明、檳城孫中山紀念館信理會主席拿督莊耿康、大會籌委會主席羅蒂娜;主要贊助商森林茶坊江吉翔、新華通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陳啟發、康泰旅遊社(檳城)有限公司高級市場執行員方宣予、三清慈愛福利會會長鄭錦華、慈濟基金會馬來西亞分會志工黃瓷欽、攝影人雜誌社長張榮欽等。
黎兆榮:通過晚會瞭解孫中山革命史檳州立法議會副議長拿督黎兆榮在開幕儀式上說,“月圓、人團圓、話當年”中秋晚會寓意深長,民眾不但可通過活動認識華人傳統文化習俗,也可從紀念館瞭解孫中山在檳城的革命歷史。
他呼籲州政府趁大馬旅遊年,把紀念館打造為檳城另一個旅遊景點,以紀念孫中山為革命所作出的貢獻;他也希望大家出錢出力支持民間組織。
另外,檳城孫中山紀念館主席葉丹林則表示,為推廣中國文化,孫中山紀念館首次與本報聯辦了中秋晚會,藉此灌輸年輕一代有關保留傳統習俗的興趣。
遠從台灣國立國父紀念館來的鄭乃文館長說,台灣和大馬慶祝的中秋活動各有所異,因此此次來參與是項活動,不但深具意義,感覺也特別悸動。
“月光光,照地堂” “話當年”分享童謠華裔同胞來自不同籍貫,有各別不同的方言及生活方式,不過只要一提起中秋節童謠,都勾起了大家兒時慶中秋的回憶。

鄭錦華(右一)主持“話當年”環節,嘉賓包括鄭乃文(左起)、鄭國賢、檳城孫中山紀念館名譽會長葉國禎、莊耿康、宋仁德及黎兆榮。
“話當年”環節主持人也是三清慈愛福利會會長鄭錦華表示,檳城這地方性的童謠很多,不同籍貫有不同的中秋童謠,還舉列的說,廣東人有“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檳榔。檳榔香,食稚薑。稚薑辣……”
這一說讓6位參與這環節的嘉賓都很雀躍的與大家分享各別籍貫的童謠。
檳城孫中山紀念館信理員拿督莊耿康也在會上提了一個有趣的海南人童謠。開始時大家聽不懂,臉上皆出現疑問的表情,當莊耿康解釋的說道,其童謠的意思是,月光光,提燈到村莊走走,不怕光也不怕暗,回去太遲只怕老婆不肯開門後,現場都捧腹大笑。
莊耿康海南童謠最搞笑
當鄭錦華提起五六十年代與現今民眾慶中秋,以及人們所吃的月餅有何分別時,檳州立法議會副議長拿督黎兆榮表示,以前他們也有遊行,不過並不如現今這麼大型,且燈籠也沒這麼美麗,皆是自己自製的燈籠。
他說,就連月餅也改良了很多,以前的包裝及月餅沒那麼精緻,當時的月餅沒有餡料,皆是公仔餅。
嘉賓鄭國賢也說,1983年檳城首次提燈籠遊行並不是提著燈籠,而是背上背著煤氣燈在街上走,由於當時煤氣燈只有兩個,因此燈光並不如現今的這麼亮及熱鬧。
另外,當被詢及台灣人如何過中秋時,台灣國立孫中山紀念館館長鄭乃文表示,台灣人過中秋並不提燈籠,也不猜燈謎,這些活動皆在元宵節進行。
他說,他們在中秋節時除了與檳民一樣有祭祖及拜月亮,當天也是一家人團聚的一天,邊吃月餅和柚子,邊聊天。有者因天氣轉涼了,也開始烤肉吃。
本地著名攝影家宋仁德鼓勵熱愛攝影者應該在佳節慶典上多拍一些照片,作為日後的歷史見證,且還可以拿去參賽,是一種投資,一舉兩得。
莊耿康在會上也說,其實華人傳統習俗都帶有宗教的意義,因此他希望日後會有人把佳節當中的意義給帶出來,讓它流傳下去及發揚光大。
光明日報•2007/09/23